一、《狗十三》这部影片中所描述的青春,大多数人会被或多或少地唤起一些青春记忆。以后要做父亲的,要好好养你的女儿,不要在经历这样的青春。
这部电影注定与其他电影不一样。它不能用好不好看去形容,它给与你的不是快感,不是满足感,甚至不是伤感。
因为它提供的,是一种视角。
这部电影之所以被封存了5年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它对中国式教育的讽刺太过扎心吧。
一、厢情愿的爱,爱到愚蠢
李玩喜欢物理可父亲私自把她的小组志愿改为英语。在父亲面前,她没有丝毫的话语权。李玩生气了,父亲说,“这都是为你好。”
每个人都很刻板僵化
爷爷丢了狗却始终不道歉,还说“爷爷奶奶不如一条狗重要”;
父亲狠狠地打了她,又说“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继母前后弄了两条狗送给她,却在儿子和狗起冲突时要求必须送狗去狗肉火锅店;
在弟弟的生日宴上,她被挤到后面,却没有一个长辈注意到她;
顺从以至于盲从
父亲告诫女儿不许喝酒,但当父亲带她去饭局的时候,李玩被彻底妥协,她喝下了红酒和白酒,学会假意的微笑。初中就能拿省竞赛一等奖的李玩,被中年人教育:《时间简史》是娃们家看的书,我们老祖宗才有智慧。而父亲打圆场说:“听你张伯说话,比看什么书都管用。”
在酒桌上,成人世界里的社会百态一览无余。除了被迫喝酒,李玩还被迫放弃了父亲答应的天文展。
所以当这个盲从僵化愚蠢的爱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让所有人都产生了巨大共鸣。
二、凯瑟琳·凯利曾经说过:“为什么童年的记忆特别真切,因为它们是最初的人生体验,带着记忆的某种特殊味道。”
这个共鸣通常是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倒退30年,饥饿经济的时候,在所有人谋生活填饱肚皮的时候,没有人和你讲爱好讲自我个性,好好珍惜读书机会光耀门楣才是出路。
大人们都希望孩子们懂事理解他们,但是谁会在乎孩子究竟想要什么?
所以在过剩经济的情况下大家真的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去关注彼此之间亲情的时候,发现不会去爱了,这就导致了大量亲情冲突的产生。而每个家庭中都存在这种冲突,特别是在这个孩子13岁的时候。
简单的说,当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他要自己做决定,由于家长们都有惯性思维,你已经习惯帮他做决策,所以当孩子12岁13岁的时候,家长再去给他去做决策的时候,一定就产生这样的冲突。
这种冲突,东西方是有差异的。
西方社会强调个人主义,都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所以国外的孩子青春期就是大麻吸毒乱性等,完全放纵。
中国就是完全顺从,要完全顺应社会,甚至都盲从社会,所以就抹杀了孩子的个性。而且把孩子的一切自己决策的行为都认为是青春期,这就是叛逆。
“我理解你的叛逆期,我替你做决定我是为你好,我就知道你这种决定将来一定会错的。”
三、我们这一代90后,是被阉割的一代。
要被剪掉尖刺,磨平棱角,改掉暴脾气,才能收获一个欣慰的笑:你终于懂事了。
李玩她喜欢物理,喜欢爱因斯坦,她这样的性格的人都是比较自我的,对自己的情感很在意的。
所以你替她做决定,这样的情况下就是扼杀了孩子的兴趣,扼杀了她的自信,那么最后会她带着面具来生活,她内在的真实自我和外在社会要求的自我就隔着一层膜,长此以往,孩子未来会有自杀跳楼抑郁等倾向。
你不能要求孩子追求真实自我的同时又顺应社会要求,这个冲突感觉制造不出来的,我们真正的要培养的是孩子的领导力,让孩子按照他的自己兴趣去发展。
四、家长不用太唠叨,你与其去唠叨不如默默的做他的一个垫脚石,先把自己答应孩子的都做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好一个“朋友”的角色。
比如他犯错了他不开心了,你需要做的是引导和理解而不是把你的观点强加于他,多给他几个建议,最终还是让孩子来做决定,那么他会碰到问题也会摔跟头,但只有他自己走过这些弯路了,他就成长了。
他不能领导全世界,至少他要学会自我领导,这样他永远不会成为长不大的孩子。
巴厘岛上有很多沙滩男孩,沙滩男孩的每天海上冲浪,浪头来的时候就被打下来,那也有迎头赶上的,那在不断的试错之中,那慢慢的每个人在迎着浪头都可以飞翔。
所以我们要学会顺应这个社会,要学会西方人的自我操控,对每个孩子要知道在他实力可达的范围内,他要学会当自己的领导,自我领导自我管理自我认知。但是面对不可抗力的时候要学会追随大势去发展。这个时候才能掌握自己的心理和社会之间均衡,这种平衡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