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是加分还是减分作用,其实孩子在18岁之前都是从依赖到合作到独立这么一个自主管理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拿捏很重要。这个是每个家庭会碰到的问题,那怎么办呢?父母要从三个要素入手抓性格,守底线,抓能力,然而现在父母往往也意识不到这个问题,而且没有长期有效的方法。下面刘老师给大家说个小故事,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说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没有做到那三要素的后果!
这个故事主人公叫萌萌,他的爸爸是位老师很忙,母亲企业高管也很忙。萌萌从小成绩就很好,考试参加各种比赛都是第一,萌萌爸爸妈妈觉得这孩子学习好,乖巧根本不需要操心,直接把孩子送去住校,就这样萌萌从小学开始到高中都在学校中度过。爸爸是个宅男,妈妈又特别忙,每到周末萌萌回到家除了写作业看书跟父母也没有交流更不用说是谈心,哪怕是饭后去散个步的机会都很少,长期下来萌萌就变成了不喜欢跟人打交道,他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这种状态对今后的危害总认为孩子学习这么好能出什么问题。高考后萌萌顺理成章被清华大学录取,在这个集中式的学霸环境中,萌萌成绩并不是那么优秀了也不再什么都拿第一,萌萌想我从小到大都是拿第一,现在还挂科,那个心里难过压抑,就把情绪转嫁到同学身上,跟同学吵架,讽刺挖苦同学,同学也很不能理解萌萌的行为,觉得萌萌脑子有问题乱说话,老师看到后也觉得这孩子精神有问题,就给萌萌父母打电话说孩子精神有问题,让带回去看医生。爸爸把孩子接回家后没有给孩子进行干预和带孩子去看医生。孩子的爸爸好面子,怕受到周边人的眼光及口舌,爸爸想本来孩子考上清华大学是多么光宗耀祖的事情现在被说精神病面子过不去,就把孩子关在了家里。一关就半年萌萌在封闭的环境下又没有社交,一个人就开始胡思乱想,现在已经是精神分裂,真的成了精神病人。
孩子爸打电话问刘老师怎么办,刘老师说:“能怎么办如果半年前你那时候来找我,也许你的孩子还不会到这地步。”我给孩子爸爸上了一课,我说:“从心理学人格角度谈这个话题,第一父母跟孩子什么关系?皮格玛丽翁效应您听说过没,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他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最终这个雕像活了成为他的妻子。也称"期待效应"、比喻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孩子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父母把孩子塑造成他们自己的形象,通常这个塑造关系是以兴奋喜悦出发失败而告终,孩子注定不会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还有个心理学叫基体心理学,父母是个观察者的关系,把孩子放在一个环境里,你观察孩子他的本能和天赋,他的结构为人处世动机有个大致的理解和预见,观察者发现孩子主要的成熟是心理的成熟,他不会随着年龄增长的成熟,好比一个狼孩在狼群中成长,他永远只有狼性不可能有人性。人的心理成熟必须给到他外界刺激,父母适当给到他刺激,使得他的心理像过山车一样,一会痛苦,一会儿迷茫,一会儿欢乐,一会儿成功,这样的过程循环过程,才能使他成为一个成熟、自信、自我掌控的人,所以说陪伴不是表面给他吃给他穿陪他睡,这个陪伴是起到加分作用还是减分作用,他的衡量标准是不是能够给他有效地刺激,完成他的心里的每一次的转型。作为萌萌的爸爸应该反思下,孩子这样了还在想怎么约束孩子,怎么不想想在风雨中碰撞去闯,萌萌是发挥学习天分但孩子独立人格心理不成熟,不健全,可现在做那些已经晚了。”萌萌父亲听后恍然大悟,悔恨不已,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说到这里刘老师给大家分享一首纪伯伦的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更为形象说明了皮格玛丽翁效应。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 尽全力,变得 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我给在看的父母一个忠告,我们养育孩子成长过程中真正使命是要让孩子人格独立,心理成熟,让孩子在错综复杂的人情往来,在中国人际关系社会里能够如鱼得水,这个需要父母在背后引导支撑。